淮北市探索实施城市生活污水“收处用”
闭环式治理模式
淮北市立足原有城区生活污水收集不充分,水资源紧缺情况,坚持建管并用、系统施治,探索实施城市生活污水“收处用”闭环式治理模式,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、处理和利用效能,持续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,连续四年在全省污水提质增效和黑臭水体治理目标考核中位居第一,并于2024年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入选全国首批50个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。
一、实施源头治理,构建“应收尽收”收集体系
投资16.3亿元,先后实施城区47.4平方公里雨污分流、管网老化更新改造、城市排水管网提升改造三大工程,完成350个小区单位雨污分流改造,新建市政主管网62.7公里,小区支管网约343.1公里,改造阳台立管12500余道,完成287个小区管道清淤和雨水口截污隔网安装;累计新改建泵站6座,清淤检测城市排水管网386公里,改造约35.35公里,整治混接点1593处,改造检查井约3000余座;实施城区25公里暗涵清淤,清理污泥15万立方米;开展排水户排水许可办理728户(其中重点排水户180户),累计查处私接错接等非法排污行为30余起,初步构建生活污水源头管控体系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年均进水BOD5浓度由2018年的72.18mg/L提升至2024年的122.95mg/L,增幅达70.3%。
二、创新一体管理,提升“应治尽治”处理效能
推动组建市水务集团,将城区277公里市政污水管网、23座污水泵站、3座污水处理厂和5条城市河道以及城区暗涵整体委托运营,制定《淮北市污水处理设施委托运营协议》,实行“源网厂河”一体化运营模式和服务质量按月考核付费机制,运营收益与污水治理成效直接挂钩,有效倒逼运营单位提升污水治理能力。市水务集团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,主动改革创新,通过建立水量调度系统,实现厂网联动调控,污水处理量及管网、泵站河道液位实时监控;通过“汛前降水位、汛中挤外水、汛后治异常”促进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持续提升。2024年,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约6777.6万吨,实现100%达标排放。
三、推动再生利用,优化“应用尽用”闭环路径
统筹编制《淮北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(2023—2035年)》,分析城市再生水利用需求和存在问题,对未来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方案和思路作出总体规划和安排。推动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凌云中水厂供水带,实施丁楼污水处理厂扩建等项目,推进凌云中水厂改造工程和淮北市中水厂管网-补给水系统项目,计划新建再生水管网约16公里。拓展再生水利用场景,建成再生水取水点8处、生态补水点2处,谋划花山公园利用再生水浇灌植被,再生水利用由“工业主用”向“市政杂用、生态补水”延伸。配合出台《淮北市再生水水价指导意见》,实行用水“协商定价”政策,激励企业再生水利用积极性。2024年,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达32.7%,位于全省前列。
一审:王 斌
二审:张 瑞
三审:李玉婷